文/三民儒家
中国文化的特点是以人为中心,讲究“生生”、讲究“尽性”,人虽是宇宙间渺小的生命,但因能“尽性”,即能实现自我、开物成务、推己及人,同时也能实现他人。儒学的核心曰“仁”,这也是儒家最高的道德原则和标准。《中庸》上说“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所谓“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
《易》云:“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不已即是天地大德之所象。人为天所生,秉有天性。因此,每个人都有合乎尊严生存的道德权利。而政府存在的理据,也正是首要在于它能够保障人们的这一道德权利基础之上。在这一点上,孔子主张‘既庶加富’,‘足食足兵’;到了孟子,更是继承了孔子和古代五经的观点,特别将政治以民生为主要的道理阐发详尽,提出“使民养生送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的观点。孟子并第一个将“民”与“天”联系在一起,称民为“天民”,人,都是天的子民,民都是平等的。在儒家思想体系里,孟子首次明确和系统化了儒家的“民生观”:人民有生存权,国家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即“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三民主义是儒家思想现代表述的一个版本、一种尝试,且经过了政治社会之实践。究其实,三民主义这个伟大的智慧,正是源自于儒家“人本(或“民本)”思想,并有着一整套完整的伦理系统。其一方面以清晰明了的真理,并提出仁心仁术、宏观圆融之哲学思想;另一方面则以仁爱之心来爱国爱民、拯救世界,以期天下之大同。这一圆融美善、博大高明的卓越智慧,必将肆应无穷、超越时空,而成为国人永远的指南。
民十三年二月,
国父指出:“民生就是社会一切活动中的原动力。因为民生不遂,所以社会的文明不能发达,经济组织不能改良,和道德退步,以及发生种种不平的事情。像阶级战争和工人痛苦,那些种种压迫,都是由于民生不遂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社会中的各种变态都是果,民生问题才是因。”
民生,是三民主义的极重要架构。这个架构从最根本的“求生存”开始,首要解决“活下去”的生活问题。而阐发人类应以“内圣”之“仁爱、互助”精神,摈弃弱肉强食的兽性,以“仁者爱人”之心,发觉人性的尊严与价值、以及人类本身之不足,必须以互助合作,始能完成人生之意义。正是藉以这种“仁爱互助”,“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终极目标方能实现。
戴季陶先生在其《孙文主义哲学的基础》中指出:“民生是历史的中心,仁爱是民生的基础。”
《礼记·礼运》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国者人之积,人者心之器。三民主义取法乎吾国固有之文明,完全回应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几大问题,使古义与现代理念完全契合。三民主义儒学不但开创了现代儒学,更开启了儒家学说在现代的一系列学术范式。而三民主义之圆融美善、博大高明而超越时空,和孔孟开启中国前两千年文明一样,必将开启后两千年中国之文明。
原载 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