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國學大師錢穆先生誕辰120周年,先生一代巨擘,畢生以闡揚中國文化為己任。雖然錢穆先生「全集」在大陸已出版,其主要思想也得到了大陸學界相當重視,然而其政治思想,特別是錢先生奉中華民國正朔,尊崇 國父、 蔣公,服膺三民主義的重要面相,卻是長期為大陸學界刻意遮蔽。本文擬從錢穆先生若干主要論著出發,對先生之政治思想略作分說。
五四以降,反傳統的文化激進主義大行其道,中國道統文化被時賢目為糟粕,尤其是中國傳統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更是成為「進步人士」集中攻擊的焦點,「封建專制 說」、「數千年政治一概專制說」遂而濫觴。一旦帶上了「專制」二字的鐐銬,任何有意義的思想制度皆為追求民主自由的人士棄若敝屣,而不植根于中國歷史文化 的政治激進,最終將現代中國帶進了共產主義的深淵。 賓四先生于此狂瀾之中,砥柱衡石,力矯時弊,其政治思想,主體直承中國道統思想而來,一面則通過三民主義接受了西方政治文化的有益成分。其重心乃在抗辯中國傳統政治「專制說」,在著名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先生明言:「這幾十年來,一般中國人認為從秦漢以來,都是封建政治,或說皇帝專制;那是和歷史事實不相符合的」。
在先生看來,秦以前的「封建制度」治權層層分割,根本無所謂專制,這一點已成為現在學術界的共識。秦漢體制成立後,「皇權」與「相權」之分合即成為兩千年來中國政治的主題。先生認為:「中國人一向意見,皇室和政府是應該分開的,皇帝是國家的唯一領袖,而實際政權則不在皇帝而在政府,代表政府的是宰相」。考中國歷史,凡君相權責分殊清楚的時代,其政制多優良;凡君主剛愎自用 則政制敗壞,專制程度加深。在儒家思想看來,「大有為」之君主絕非優秀,「端拱而治」讓宰相為代表的政府機關充分發揮作用才可謂理想政制。錢先生更一語道破,中國傳統「君相分立」的政治思想為國父 孫中山先生的「權能分立」理論提供了歷史借鑒。
儒家一貫以「天下為公」為政治上的最高理念。雖然百代帝王皆行「家天下」,但政府其實是向社會開放的,錢先生認為,自漢武帝以來逐漸完善的選舉、考試制度造就了一個以讀書人為核心、崇尚文治的「士人政府」,打破了貴族與軍功集團對政權的壟斷。至後來有「廷推」、「廷議」等種種制度決策國是,皇帝與讀書人「共治天下」是中國傳統政治運行的常態。
周秦之變,掃除了三代以降延續千年的各封建貴族集團;唐宋之變,又掃除了魏晉門閥世家。由察舉而科舉,由鄉村而市集,中國歷史的大趨勢是「社會各階層一天天地趨於平等」。中國近代的社會狀況,也實在是「平鋪的、散漫的」,故先生認為「若要講平等,中國人最平等;若要講自由,中國人也最自由」。此一見解亦與 中山先生完全相同。在追求民主自由的進步人士看來,這一觀點實可謂「驚詫莫名」,但恰恰是 國父與先生才是以保守的智慧理解自由與平等。在 中山先生,中國的立國事業首先要追求的不是自由與平等,而是「民權」——這背後其實蘊藏著摶成現代國家的深意。
「從共產立場講,中國全部歷史只是一‘封建’;從民主立場講,中國全部歷史只是一‘專制’,我總覺得中國歷史並不盡如是。但共產黨將認我是‘守舊’,民主主義者將認我‘反民主’」,此系先生自況。但在左與右百年的激進狂潮之後,今日的人們回頭審視先生的政治思想,卻發現一種難得的中庸謹慎之道,而也恰是這種中庸之道,使得先生對現代中國的兩大成果:中華民國與三民主義,有著極為獨特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