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
不知不覺,又到了孫中山先生誕辰週年。今年是150年,「逢五逢
推翻滿清帝制、肇造中華民國,孫中山一人標誌著「近現代中國」的
1921 年,孫中山對共產國際代表馬林說,「中國有一道統,堯、舜、禹、
這絕非偶然,而確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孫中山終結了帝制,開啟了共和,這是開新;
孫中山承接了孔子,回溯了三代,這是返本。
因此,我們便不難想見,為何孫中山的思想要聚焦于「天下為公」四
「天下為公」典出的《禮記·禮運》篇,恰恰是先秦以前的傳統,也 恰恰是孔子念茲在茲的禮樂文明。孫中山直追孔子的一瓣心香,無所 遁形。而清帝退位詔書中的那句「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據說出 自張謇門生之手)更可謂是對孫中山建立民國心態的準確把握。孫中 山不會去協秦皇漢武之義,更不會去協法術勢霸之義,只因孫中山深 知,「物能盡其用,地能盡其利,人能盡其才,貨能暢其流」(《 上李鴻章書》)絕非是「重農抑商」、「獎勵耕戰」、「務本抑末」 的法家術士之「傳統」,而實乃「士魂商才」、「工商皆本」、「 富而可求,執鞭之士吾亦為之」的三代先儒之「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