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牧晨:语文演变

 

文/林牧晨

 

语言文字是人类互相交流的工具,从无到有而又经历了部分淘汰,从简单到复杂而又演变为部分的简略,其过程都反映了实用的需要。

按中国人对文字的理解,绝大多数国家至今没有文字,只有拼音符号–字母,因此只有词典没有字典。所有国家的语言都在演变中,词典也在不断的增减改动着。现代新词语不断涌现,老祖宗活过来绝对不知所云;许多老祖宗熟悉的词语陆续被打入冷宫,这谈不上什么欺师灭祖大逆不道。

中国文字源于图画、图案、符号,演变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草、狂草,其演变过程也是实用之需。同样,中国语言也是不断变化的,谁能听懂千百年前祖先说的话?更不用说各地区各民族的南腔北调,若用拼音来记录,那要比学用许多种类的外语更难。

好在中国的文字流传至今,听不懂看得懂,其独特的优点显而易见。中国字与几千年文明无法分割,在未来完全“电脑化”的状况下也不会被淘汰,就是因为它具备了“望文生义”的非常实用的表达力。

当然,作为交流工具的文字,既是工具,就很自然地会有改进的需要。许多音意相同、相通、相近而异形的文字“合并”,许多早已无人使用的文字从字典里删除,这都无可非议;容量最大的字典收罗了五万多字,实际运用的字三千就够了,这种“扬弃”相当自然。同理,比划过多的字适当简化,这也没什么不好。这种简化汉字的轨迹可追溯至远古,特别是草书文化的一度兴旺以及民间的“草创”,为汉字简化提供了最丰厚的素材。

按现实所需对文字及语言的改动自然不会完美无缺,“矫枉过正”的可以再改过来,这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一方面某些势力把文化领域的事情异化成实施强权统治的手段,例如中共强行推广普通话、简体字。另一方面,反抗强权政治的许多人士也把语文的变化当作政治正确与否的标尺,例如在某些“精英人士”的眼里,使用简体字就是与中共同流合污。

笔者并非反对“正体字”,毕竟在小学三年级以前学的都是所谓繁体字。后来改学简化字,也没费什么力气就适应了。直到如今,自己写作时惯用简体,对繁体字是认得而写不出。例如“台湾”二字,恐怕能将繁体写得准确无误者已经不太多了。

使用简体字者一样可以奋笔疾书讨伐共匪,使用“正体字”者也不乏中共专制强权的奴才。

一些走火入魔的超人之所以在文字问题上信口雌黄,难免不是自命不凡的心理作怪。殊不知中国语言文字包含之深广,绝非任何人能够彻底精通的。当人们观赏甲骨文、篆书、草书等中国文字艺术品时,难免觉得自己学识尚浅,总有些字不认识;不过,虽然不识,却很欣赏,不求甚解,无妨其乐。

海水可以斗量,海不可斗量。

 

原载博讯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