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准,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昨日小滿剛過,開始步入綿綿細雨的季節。不知不覺,端午將至,一提到端午佳節,國人腦海裡立即會閃現出關於此佳節的幾個標籤: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等等。若再問起,此佳節是為紀念哪位名人而設立,在大陸,普遍民眾會首先想到那位著《離騷》的愛國詩人屈原。那我國的端午佳節,僅僅只是為了紀念屈原,或者說除了紀念屈原,是否還有其他的故事在裡面?
華人的端午節,是華人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與東亞其他地區的端午節節慶同樣源於中國古代的端午節傳統。端午節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慶祝,以八德為首的忠、孝為正統寓意, 端午節又有「忠孝節」之稱。最初是夏季驅離瘟神和祭龍的節日,後來加入紀念多位中國歷史人物的內容,最廣為人知的是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

民國28年(西元1939),抗日戰爭烽火正燃之際,重慶文藝界抗敵協會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於是議定每年端午節屈原逝世之日為詩人節。但有些說法則與吳國大夫伍子胥有關,而非屈原。

端午從字面上還有「端午」、「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午」也就如稱「初五」。《風土記》裡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個五日,頭一個五日就是「端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雲:“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古人紀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農曆的正月開始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與端五同義。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為「重五節」或「重午節」。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叫法達二十多個,在各地有各種傳統別稱,如有龍船節、雙五節、肉粽節(閩南地區使用)、粽子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此外,由於上述歷史上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內容,華人的端午節文化和東亞其它地區的節慶文化出現區別,因此到了現代,為了區分其他地區的端午節,華人的端午節有時被稱為「中華端午節」,即華人所過的端午節,或稱「中國端午節」
其實,中國的端午節有紀念多位歷史人物的意義,最廣為人知的是紀念屈原,此外還有伍子胥、介子推、曹娥、鄭成功、秋瑾等,部份學者認為這是為了體現出英雄崇拜等英雄主義以教誨眾人。

華人在端午節紀念屈原最遲在南朝梁出現,相傳屈原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楚人哀悼,就以竹筒貯米投進水中祭屈原,唐代沿襲紀念屈原之說,並流傳至今,而本來為驅瘟送邪而進行的划龍舟習俗也加上了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身體的意義。華人於端午紀念屈原體現了中國傳統價值觀里對於愛國憂民、清高自守、卓爾不群的理想人格的追求。而屈原的這份愛國精神,感動了古往今來的華人。
中國近代以來屢被侵略、被壓迫,社會就格外提倡屈原的這種愛國精神,民國以來屈原的詩詞一直散見於中小學教科書,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意義在大中華地區也就深入民心。
五四運動之後,端午節、屈原傳說、愛國精神三位一體的組合形態相當長時期一直占據了主流,中國在抗日戰爭期間開始把端午節定為詩人節也是這種背景下的產物。
己丑國變,北平政權成立後,郭沫若編寫的話劇劇本《屈原》被中共用於宣揚愛國主義,且更強調其鬥爭精神及深入民眾、關心百姓疾苦的方面,把屈原事跡與中共提倡的無產階級革命思想連繫起來,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意義在中國大陸除了在文革時期一度沉寂,文革後至今,端午紀念屈原之俗仍然被中共用於增強國民愛國精神。而於港澳、台灣及海外華人地區,則是沿襲南朝以降的思想,把屈原視為歷史上的偉人及悲劇人物來紀念。

亦有說端午是紀念春秋時期楚國人伍子胥,子胥父兄均為楚平王所殺,於是投奔吳國,協助吳王闔閭即位破楚。闔閭與越王勾踐作戰陣王,夫差繼位吳王,攻陷越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伍子胥反對,建議徹底消滅越國。後被奸人伯嚭所害,夫差賜死伍子胥,子胥自殺前留下遺言,希望能把他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城門上,好看著越軍滅掉吳國。夫差聞言大怒,令以皮革包裹子胥屍體,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吳地人傳說伍子胥因而化為河神,故於端午節祭拜伍子胥,粽子也是奉獻給伍子胥的祭品。
而東漢之後又有了紀念孝女曹娥的意義,據《後漢書·列女傳》及《會稽典錄》載,曹娥為會稽上虞人,父親曹盱為巫祝,於漢安二年(143年)端午節在江邊迎水神伍子胥時掉進江中溺死,當時十四歲的曹娥沿江不斷痛哭,十七日後投江而死。
又有端午紀念介子推之俗,流行於山西,《琴操》記載介子推於五月五日抱木焚死,晉文公為了哀悼他,就下令五月五日不得舉火。
近代又因為清末革命烈士秋瑾於五月五日就義,端午節又被賦予紀念秋瑾的意義。

福建南安、台灣台南又有把鄭成功的忌日與端午節合併傳習而成之俗,傳說鄭成功逝世之前一年的四月攻取了赤嵌城,再圍攻安平城堡,這段時期鄭成功的軍隊並無自攜糧食,於是徵購民間糧食,以致民間無米作粽過端午,人們就用番薯粉加上當地出產的牡蠣、蝦、糖、花生製成煎䭔代替粽子,而鄭成功於翌年端午前後去世,依俗不得做粽,而平日不缺米糧,就以米來做煎䭔。南安縣為鄭成功故鄉,當地端午節也吃煎䭔,還有「煎䭔可以補天」、「煎䭔可以滅蚊」的說法,或與反清復明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