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大正
【谨以此文记念四川为抗日牺牲的将士英灵。并以虔敬和感激的心情,向那些为祖国捐躯的烈士们献上崇高的敬礼。】
中华民国即将迎来抗战胜利七十年的纪念。全民抗战虽然赢得胜利,扭转了中国的命运,加速列强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但整个国家民族、无数家庭个人的命运发生剧变,歷尽苦难,迄今伤痕犹深,深感民族不能失忆。让我们拾掇历史碎片,剥开尘封的记忆,试着还原些历史。让世人重新认识、了解,记录真实抗战历史的一页。不是鼓励仇恨,而是体悟战争的残酷。莫让悲剧重演,是我们这一代的反思和救赎。
共产党说:抗日战争是他们打的;国军虽是抗日战争的主力。战史中却鲜少提及地方部队为国家民族的牺牲。艰苦卓绝的抗日真象。如川军将士转战大江南北,在各战场上留下许多可歌可泣感人的故事,这当然是四川人的骄傲。依据史实,川军、滇军、晋军、桂军、两广部队、东北军、西北军等部队的将士们和千万中华军民的热血,汇成了历史上的光辉,融铸了不可屈服的中华魂。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后,川军第一四四师在师长郭勋褀率领下于同年九月二十八日出川,日夜奔驰急行军,赶往淞沪战场。一四四师官兵出川前即在胸章上,印上【忠勇爱国】四字。其后有王铭章将军的一二二师等部队,陆续开住前线。川军徒步出征,穿一双草鞋、扛一支“老套筒”,带了川中父老的嘱托,一步一步走向生死未卜的前线。都是抱着一去不复返,宁死也不向敌人屈服,表达不灭倭寇誓不还乡,为国牺牲尽忠的决心。三百万川军将士们慷慨赴戎机,奔向烽火连天的他乡,何等的豪迈。在淞沪会战中,川军将士几乎全部战死沙场,仅二千余人撤退到湖北,枣宜会战中,川军再次成为主力,歼四万日军,有二十余万川军士兵伤亡。在出川的六名中将中,便有四名壮烈殉国,在抗战中阵亡的包括著名将领张自忠在内的十二位国民革命军上将中,有李家钰上将、王铭章上将、饶国华上将等三人,均为川军抗日救国、壮烈牺牲之典范。第一批出川的四百多位团级军官基本全部在前线牺牲。
川军七个集团军,另有一军一师一旅共40余万人,先后开赴抗战前线浴血奋战。川军出川时,各界普遍认为这是当时中国“最糟的军队”,装备不足,缺乏弹药、给养和医疗设备,冬天在山西打仗时,士兵脚上穿的还是草鞋。然而,就是这样一支部队,却在抗战中进行了无数次最艰苦、最惨烈的牺牲,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八年对日抗战期间,四川人贡献巨大,仅征兵一事,以四川省之二百五十七万八千八百余人为最多。据四川井研县志记载:一万一千多井研县籍的官兵大多数为国捐躯,抗战结束后仅有五十三人退伍还乡。八年抗战中,四川、西康两省提供了近三百万人的兵源充实前线部队,占全国同期实征壮丁壹仟肆佰万余人的五分之-还强!
长城战役、
忻口战役、台儿庄战役、淞沪战役、太湖之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常德保卫战…,都有川娃儿奋不顾身,与阵地共存亡,壮烈牺牲的英勇伟烈事迹。除川军将士为国捐躯外,中央嫡系部队阵亡官兵中,也不乏川藉健儿,他们之中有些名留青史,更多的是英雄无名。
川军第四十三军第二十六师和川军第二十军参加淞沪会战。二十六师是淞沪会战战绩最好的五个师之一,全师四千余官兵,到撤离战场时仅存六百多人,伤亡85%以上。二十六师装备可怜,“一个连仅有士兵八九十人,只有一挺轻机枪和五六十支步枪。有的枪使用过久,来复线都没有了,还有少数步枪机柄用麻绳系着以防失落,武器之窳劣,可以想见……”日军飞机大炮狂轰滥炸,伤亡惨重,战士誓与阵地共存亡,前仆后继、毫无惧色。军士“刘芳第二次重伤时还在说:’为抗日牺牲,死而无憾!’”二五五团中校营长,代理团长强兆馥左腿被敌弹打穿、颈部中流弹,仍坚持指挥……该师官兵就是英勇顽强地鏖战了七昼夜,多次击退日军进攻,该师付出的代价也极为惨重:全师4个团长,两个阵亡。14个营长,伤亡13个,连、排长共伤亡250余名。每个连留存下来的士兵仅三、五人,最多不过八、九人……全师四千多人,这场仗打后仅剩下六百多人!
豫中会战时殉国的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
(追晋上将)率部出川抗战时誓言:「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自九一八事变抗日起,牺牲于各战区的川藉将领约二十余位,即每十位殉国的少将(含)
以上将领,就有一位是四川人。如陆军第十七军二十五师一四九团团长王润波(开县。黄埔三期)
于古北口战役时,与敌短兵相接,肉搏战时殉国。南京保卫战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三旅副旅长雷震(蒲江)牺牲于南京紫金山。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副旅长兼野战补充兵团团长华品章(西昌。黄埔四期)阵亡于雨花台。民国三十二年常德保卫战时陆军第一五零师师长许国璋(成都)重伤举枪自戕殉国。陆军第七十四军五十八师少将参谋长兼一六九团团长柴意新(川南),奉令于湖南常德府坪街春申墓阻敌,激战时中弹殉国。陆军第三十一集团军二十九师副师长黄永淮(安岳。黄埔五期)民国三十二年冬,奉令于河南许昌阻敌。全师阵亡,遂举枪饮弹自戕殉国…等等。
抗战胜利前一年,一九四四(民国三十三)年七月七日,四川成都东门城门竖立了由著名雕塑家刘开渠设计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市民通常称为「无名英雄铜像」。铜像造型是一位军人,着短裤、绑腿、草鞋,手握步枪,身背大刀、斗笠、背包,俯身跨步,仰视前方做出征冲锋状,形态威武。这是四川民众对出川抗战牺牲将士的深切悼念!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时,这座成都标志性建筑,被红卫兵砸碎。目前已重塑,立于成都人民公园内,供民众凭吊敬仰。可惜的是,当初出川抗日将士的文物,照片在文革期间多半受到损毁、已无法重寻珍贵历史性档案。
杨森部,是抗战中第一支出川抗战的川军,从淞沪会战开始,无役不从,是三次长沙会战的骨干兵团,曾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珠影山战斗中全歼日军第九混成旅加藤大队。
全民抗战,如此重要的民族大事,却因为党派隔阂、政治考量、或史料不足,以致于现存的抗战史大多失之公正、极为偏颇、甚至扭曲、虚构,距离事实真相甚远。现将川军郭勋褀将军的太湖战役和皖南抗日经过略述于下,是真实抗战史中重要的回溯,期在澈底遗忘之前让我们铭记那些牺牲。
一九三七(民国二十六)年八月十三日,日军向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在无险可守的淞沪杭地区,国军官兵以血肉之躯,力拚日军的锐利武器。淞沪会战持续了三个月,中国军队伤亡官兵即达三十万三千余人,军长、师长、旅长等将级指挥官阵亡的达十二人。在漫长的抗战岁月中,国军整团、整营官兵浴血奋战、与阵地共存亡的壮烈事迹曾多次出现,真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一月五日,日军以三个师团的兵力,迂回杭州湾登陆。十一月九日,蒋介石下令弃守上海,战略转进。几十万国军部队和无数难民,潮涌般奔向后方。敌机追击轰炸,扫射,死伤甚众,日军尾随追击,战局十分危急。
川军出身的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上将奉蒋介石急令抽调刚到河南仅三天的川军,星夜兼程,奔赴前线,阻击敌人,拱卫南京。刘湘令郭勋褀所部一四四师担任前锋,向长兴推进;饶国华一四五师、刘兆藜一四六师及田冠五独立十三旅、周绍轩独立十四旅守广德,在优势敌人的围攻下,阵地失守,一四五师师长饶国华毅然率剩余仅一营部队冲入敌阵,以图恢复阵地,终因寡不敌从,身陷重围,弹尽援绝,将军不愿做俘虏,举槍自戕殉国(国府追晋为陆军上将。)。一四四师师长郭勋祺也在战斗中负重伤。杨国桢一四七师、陈呜谦一四八师守泗安。临近寒冬,川军脚穿草鞋,身着单衣,背着川制土枪,腰挂川制麻花手榴弹,冒大雨,走泥泞,迅速奔赴阵地。
上海失守,虽有谢晋元奉命率第七十二军八十八师二六二旅五二四团第一营四百多人,留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牵制日军,掩护主力部队后撤,并壮大国际视听。但各部队的士气仍不免沮丧,二十三集团军内部有人说:「中央军尚抵挡不住,我们这些地方军又欠缺武器装备,还用旧式双筒枪,咋个得行嘛!不如稍战即退,保全实力。」代总司令潘文华在作战会议中,支持郭勋褀师长意见:「日军沿太湖进兵,势颇披猖。为国家民族安危,只有奋战,寸土必争,予敌寇迎头痛击,才能振奋人心,然后逐步退却。如不战而退,则寇军气焰方张,我们要退亦无法退了。」
十一月下旬,二十三集团军发动了太湖战役,阻击敌人重兵,掩护大军自淞沪战场撤退。十一月二十三日,郭勋褀率一四四师挺进长兴,即令四三二旅主力为右翼,占朱砂岭构筑工事,并派一个营为前卫,担任警戒;四三零旅为左翼,占南山构筑工事。二十四日黄昏,前卫部队与敌遭遇。二十五日晨,敌机轮番轰炸川军阵地,掩护三千余众日寇,进占洞庭山。十一月二十六日,日军疯狂炮击一四四师阵地,并以机械化部队发动总攻。川军官兵沉着应战,待日军战车和三个大队兵力冲到阵前一千米时,即以机枪,山炮猛烈反击。日军在遭川军近距离火力阻击下溃不成军而退。日军再以二十余架飞机狂轰滥炸,地面部队持续进攻。激战至暮,日军逐步退却。川军阵地仍在,但伤亡颇重。
二十七日晨,日军八千余步、骑兵在飞机助战下,分数路猛扑川军阵地。近午,日军搭乘所征集的民船数十艘,从太湖水面进攻。郭勋褀下令:待敌船驶近至四五百米时,射击船腹,洞穿船身,让船进水沉没,较打人更为有利;并令唐映华团,立刻在金村湖岸布阵,不惜代价消灭登岸之敌。是日之战,以金村、南山最为激烈。下午,徐元勋团已稳不住,要后撤;徐团后撤将导至张昌德团两面受敌,同时张定波团也遭日猛攻。郭勋褀即令:徐团不许后退,死守阵地,张定波团坚持抵抗到底!又令唐映华团除坚守阵地,阻敌登岸外,并分兵增援张昌德团。
一四四师是川军中的精锐部队〝模范师〞,训练有素,善于近战格斗。郭勋褀本身武功也好,战事持续两、三个小时后,闻唐团报:约三百名日军被包围在朱砂岭的夹沟中。乃亲率几个卫士,赶往朱砂岭阵地,欲活捉日军,以鼓舞士气。不幸被日军轻机枪击中左腿倒地。受伤后仍坚持不下火线,令军医处长夏道生就地裹伤,并令唐团夜击敌营。使日军牛岛师团的东洋兵,遭受大量伤亡。
连日鏖战,一四四师伤亡巨大,担架太少,好多重伤官兵,无法抬下火线。如连长徐旭,头部左面中弹,子弹从右牙根穿出,满脸血肉模糊,仍然自己走下来,拯为悲壮。一四四师奉令后撤,与国军主力靠拢整补。防地由宜兴赶到的第十一军团上官云相部接防。
后来查明,先后与一四四师交战的日军有:谷寿夫中将的第六师团(东京),辖步兵第十一旅团、步兵第三十六旅团;牛岛贞雄中将的第十八师团(久留米)
,辖步兵第二十三旅团、步兵第三十五旅团;面对强悍的川军,日军第六师团、第十八师团各加配四个联队,以增强战力。
太湖战役中,川军一四四师草鞋兵,以劣势装备与优势且有空军助战的日军血战三昼夜。阻滞了东洋兵侵华的攻势,掩护国军主力转进,为国军重新部署兵力赢得了宝贵时间。
郭勋祺带着已溃脓的伤口到南京,因医生早已跑光,又辗转了三四天,才到芜湖上药治疗,芜湖沦陷前,十二月初,转入汉口万国医院。时在万国医院住院治病的刘湘上将,召集将领开会,制订一套出其不意的攻击日军计划。他命令二十三集团军以一个军的兵力反攻芜湖,攻占长江水运这座咽喉重镇,牵制安徽(皖)省豕突狼奔的敌人。日军万万没有想到,吃了败仗,丢了首都,逃入山林中的中国军队竟会主动出击。驻守芜湖的日军,仓皇应战,急调飞机助战。国军官兵人人奋不顾身突破日军重重阵地,占领湾让,攻过鲁港,逼近芜湖大街。一九三八(民国二十七)
年一月二十日刘湘病逝的噩耗传到前线,士气受损,川军不得已退回三山阵地。是役与日军相持一月有余。
一九三八(民国二十七)
年春,郭勋祺以太湖战役中金村阻击日军之功晋升为中将任第五十军军长。辖一四四师、一四五师、新七师、以及海军布雷第五大队。军部设在皖南青阳木镇。五十军与二十一军共同组成第二十三集团军,担任长江以南,东起皖南芜湖、荻港,西至鄱阳湖东岸长达三百余公里的防务。
日军占领南京后,兵锋直指武汉。长江水运成为日军的重要兵运和补给水道。日寇在皖南芜湖至赣北湖口间几百里的航线沿岸,布置了第一零六和一一六两个师团的兵力,另配置有海军舰艇和空军军力。
皖南和赣东北多为山区,有游击战和建立火炮阵地的好条件,国军在敌后有第二十三集团军的第五十军(皖南)、第二十一军(赣北)
六个师的兵力,加上二个布雷大队,及地方武装,采用〝以正规军攻击敌阵,以游击手段击敌水上航运〞的方针,打击敌人。为了策应武汉会战,开展了截断日军长江水上交通线的军事行动。一九三八(民国二十七)年六月十五日,川军第五十军等部,在安庆地区的长江两岸,与日军凶悍的波田支队,反复争夺阵地,鏖战近半个月。其后又在贵池至青杨沿江一带作战时,屡遭日军施放毒气,遂令国军一线官兵全部阵亡。
一九三八(民国二十七)
年三月至四月中旬国军在山东省南边台儿庄与准备由山东分兵两路进攻徐州的日军精锐师团进行激战,日军第五师团板垣征四郎主攻临沂,第十师团矶谷廉介主攻滕县、临城、台儿庄。王铭章将军率第一二二师三千余名川藉官兵,死守鲁南滕县县城,与敌血战五日夜,伤亡殆尽,三月十七日晨,王铭章于巷战中不幸腹部中弹,不愿被俘,遂举手枪自戕。参谋长赵渭宾、团长王麟及县长周同,登上城墙继续督战。赵参谋长、王团长均战死,周县长则跳城以殉。同日川军一二四师参谋长邹慕陶亦于激战时中弹殉国。王铭章等成仁后,滕县城中的守军仍继续与敌缠斗二日,最后在城中的三百余重伤员,在日军破城后能行动的都冲出去与之肉搏殉国,剩下已无力行动的伤员则一起拉响剩下的两箱手榴弹,以死殉国。此役,川军将士中没有出现一个被日军生擒活捉的。在滕县以北的界河、龙山一带布防之一叁一师陈离部,也伤亡四五千人。因为他们视死如归英勇的牺牲奋战,为川军赢得了全国的尊重。挫阻日军南犯徐州的攻势,使我徐海防线得以部署,因而有日后国军在台儿庄之大捷。民国二十七年四月六日,国民政府特令褒扬,追晋王铭章为陆军上将。李宗仁在回忆录中极感慨地说:“如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川军以寡敌众,写成川军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
日军在台儿庄之战中失利,被国军围困,急令驻芜湖的一一六师团北上增援。为了策应台儿庄战役,郭勋祺指挥川军一四四师正面攻击芜湖以南的日军重要据点湾让,迫使日军一一六师团不能北上解救被围日军。是年初夏,郭勋祺所部攻占馒头山制高点七二五高地,建立炮兵阵地;在安徽南陵竹丝港、三埠营、湾让附近破坏敌人铁路和桥梁,屡次切断歒运补线;攻击安徽省荻港、大通之歒。这些战斗,对固守江防,掩护皖南战区,都起了积极作用。郭勋祺因此荣获忠勇勋章。又因配合台儿庄战役有功,晋升为第二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五十军军长。并获授宝鼎勋章,有关档案,现存中华民国国史馆。
一九三九(民国二十八)
年隆冬,国军发动规模巨大的冬季攻势。郭勋祺的第五十军为第三战区右翼兵团,计划强攻贵池县官股煤炭山敌阵地,在长江江岸制高点上构筑工事。川军第五十军第一四四师进攻程家大山,两三天内攻克了船形山、罗带形山、杨家山、朱家坝等高地,几乎全歼被围日军。全线激战三、四天,在日军飞机、大炮、重兵加毒气的残酷攻击下,川军伤亡极为惨重。
国军各战区历时两个多月的冬季大反攻,共投入兵力五十五万人以上,大小战斗一千三百四十余次。打得在武汉的日军第十一军等部队共约三十万人,东奔西逃,狼狈不堪。日军对国军冬季攻势评价甚高:「中国军队攻势规模之大,斗志之旺盛,行动之积极均属罕见。—」。在洛杉矶的华语电视曾先后播出抗战纪录片集「一寸山河一寸血」(早年由台视制作),和在youtube.com上由阳光卫视制播的「国殇」对国军各战区在北风中出击,痛击日军的史实,都有叙述。据何应钦的统计:四川出川将
士伤亡人数约为全国抗日军队的十分之二,即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共计64万余人,这又居全国之冠!
抗战时被川军第二十三集团军第五十军击沉、击伤的日军大小舰艇一千余艘。击毙的日军将领有:加藤仁太郎海军少将、田路朝一陆军中将、山县业一陆军中将、酒井直次陆军中将等百余名军官。酒井直次被我第二十三集团军第二十一军一四六师独立工兵八营代营长黄士伟率部埋设的地雷炸死。
八年艰苦抗战,川军无数英雄,血染江南和华北,骨埋异乡。因非中央军嫡系,许多将领未随国府迁台。又因于一九三五(民国二十四)
年一月初,川军在郭勋祺将军指挥下曾阻档共军入川,在贵州土城大败毛泽东亲自指挥的红军(参见传纪文学第八十一卷第二期–毛泽东是我父亲手下的败将,郭开智着)。因而川军英勇抗战事迹,极少见于两岸史册。就如台儿庄守将三十一师师长池峰城将军,是西北军,未随政府到台湾。台儿庄大捷,在中华民国抗战史上,就少有着墨。
川籍军民于抗日战争期间,共有九人获颁青天白日勋章,他们是:张汉初中将(巴县),民国二十四年七月十七日,在陆军第二十五师七十五旅一百五十团团长任上,于长城抗战中御敌有功、罗广文中将(忠县)
鄂西会战时,所部勇敢沉者,毙敌甚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