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一
編者按﹕該文敬請讀者一讀。這對於那些專在海外誣蔑孫文、攻擊孫文民族主義的少數民運朋友和國內所謂的自由派知識分子們來說,不啻是一劑良藥……
前言
在中國大陸,當人們談及這個主義、那個思想之時,我們很難聽到有人談及三民主義。特別是1949年以來的這幾十年中,三民主義理論被打入冷宮,從此於時代變遷中幾近失傳,絕少有人提及。而今,當人們再度走入三民主義思想寶庫,則有恍若隔世之感。於是有人便說:「三民主義過時了。」(編按﹕這是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裏說的,還說三民主義是資產階級的……等等)
然而,大陸知識界反思孫文的三民主義已經有二十餘年,已經結出了果實;近年來,非但有興趣者越來越多,而且已生普及之勢。但三民主義思想博大精深,所涉及的知識面猶為廣泛。因此,要真正把握住三民主義精髓,學會對三民主義原理的運用,達到精於學而長於行,還需有一個較長的時間過程。為使大家對大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理論有一個比較深入的瞭解,在此,我們以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理論作為切入點,來探討一下「民族主義」理論的精要之所在,從而真正地認識三民主義理論的博大精深和卓爾不凡。
我們知道,自國父孫中山先生創立三民主義學說以來,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理論在解決我國民族問題過程中,曾顯示出無比的正確性和實效性,首開先河地、極大地指導了我國自國民革命以來的民族解放運動。但是,隨著國民革命運動在日寇和共產暴力革命雙重打擊下,終因歷史變遷的詭譎,而失於正當的傳播和發揚。在幾十年的埋沒下,人民對於民族主義思想的理解,便隨之丟失。在大陸的反宣傳中,一般地傳播出這樣一種狹隘的觀點,即隨著外族侵略和壓迫的消失,民族獨立問題己經解決,民族主義思想也就「過時」了,對當今中國的民族問題就不再具有指導意義了。這種論調的流行,極大地歪曲了民族主義思想的統範意義,極大地毒害了人們對三民主義的信仰,同時,對三民主義理論的完整性,是一種極大的破壞。其居心顯然是叵測而惡毒的。
那麼,作為三民主義理論的重要支柱之一的民族主義,究競有沒有「過時」呢?民族主義理論對我們當今社會的民族問題又有哪些指導意義呢?民族主義理論究競包含了哪些重要理念呢?下面我們就此來分析一下,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精要所在,從根本上找出問題的實質。
其一、民族主義理論提出了「國族主義」這個概念。所謂國族主義,是區別於宗族主義、狹隘民族主義的一個重要概念。
國族主義其實際的含義,是指一個國家的各族人民繁衍生息於同一疆域的同一國家,從而因其宗祖國之認同,長期共存,互為依存,共同守護其生息之地。這就好比一個村落裡生活著幾個不同姓氏的家族,儘管血統不同,或風俗習慣迥異,但卻共同認同同一生息之地。所以,國族主義是有疆域界定之意義的。一但失卻這個疆域界定,民族之消亡的可能性極大。例如猶太人,若不是重建了以色列國,則難以不被世界其他民族同化而致於最終消亡的命運(當然,猶太人以其自己強大的宗教力量,維繫了本民族的特性,但以色列國的建立,無疑對猶太種族的延續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而許多美洲印弟安部族的消亡,則正因為失國所致。宗族雖有巨大的血緣紐帶相連,終因固定疆域難以界定,一但出現變遷,便易消於無形。狹隘民族主義則不能容納他族的存在,往往與他民族、種族有著難以調和的矛盾與鬥爭,從而損毀自我,也是難以長久(這個問題我們以後還要著重分析)。試問:無論哪一種所謂的民族主義,一但失卻了國之界定,這樣的民族主義還有意義嗎?
其二、國族主義是抵禦外來侵略和壓迫的最好武器。
有了國家,有了認同這個國家的各族人民,便有了抵禦外來壓迫的動力和力量源泉。當然,也有了向外擴張的動力和力量源泉。但這裡需要指出的是,由單一民族構成的國家,也俱有上述能力。然而,由於世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類社會發展己突破了民族為單元的狹隘民族主義的觀念和限制,即便英倫三島,也溶入了多個民族的存在。所以,國族主義是多民族共存的民族主義。這裡講到的「共存」的概念很重要。假如不是如此,而是這個國家內的各民族之間不斷地鬥爭,這個國家便會因此而走向衰亡。蒙元王朝建立了橫跨亞、歐的強大國家,但沒能很好解決各民族之間的矛盾,而是施行民族壓迫政策,終於導致政權的傾覆和國家的分裂。這是國家「政治力」的直接後果,由這個民族壓迫政策而建立起來的專制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不能平衡各民族、各社會階層和廣大人民的政治權力和經濟利益,終於在朱元璋領導的漢民族的解放鬥爭中,傾刻倒覆了大元的統治,致使國家分崩離析(下面我們還會談到)。
其三、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不僅是民族解放與獨立問題,更加強調其民族的平等與自由。
何為平等、自由?國父孫中山先生在談到三民主義之意義時強調:「三民主義系促進中國之國際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經濟地位平等,使中國永久適存於世界,所以說三民主義就是救國主義,……」。從這一段話中,我們體會到,平等、自由原則,是貫穿整個三民主義理論中的精髓。我們的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三大理論支柱,是為了撐起一座自由、平等、均富之大廈而建立起來的。因此,民族主義不能在脫離了這個根本的前提之下,割裂為國家主義或單純的民族問題。我們在這裡之所以這麼說,這是因為民族解放也好,民族獨立也好,其根本的問題,還是要解決民族平等、自由的問題。民族解放是基於民族壓迫、爭取民族平等的抗爭;民族獨立是基於被壓迫民族被剝奪政治經、濟權力,爭取自決權力的鬥爭。我們在此仍以蒙元為例:在元朝統治下,雖建立了一個貌似強大的東方帝國,但其落後的統治方式和社會制度,使其各被壓迫民族(特別是漢族)的生存權力和社會地位受到嚴重的壓制,人民對這個政權產生極度的不滿,對這個由武力、暴制建立的國家極不認同。由於社會政治力造成的不平等和不自由,導致國家動亂,從而致使蒙元政權的消亡,國家也便分疆裂土,從此大元國家倒覆,明朝取而代之。可見,平等、自由原則在三民主義理論中的重要性。因此,社會政治力的公平、公正,也是民族主義所要達到的目的。
其四、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和社會制度認同以及宗教、文化習俗認同,是民族主義的宗旨。
如果我們在談到民族主義之時,僅僅把它理解為民族解放或民族獨立,而不去好好理解所謂解放、獨立的根本,便是要達到「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和社會制度認同」的目的,那就大錯特錯了。這個問題要分作四個方面來看。
一、國家認同。大家想想,我們的民族獨立、解放,不就是要建立一個我們大家認同的、自主的、平等的國家嗎?如果大家流血犧牲建立起一個異已的、不平等的、不自由的國家,這個國家不被各族人民所認同,那麼,動亂便會如影隨形,無休無止。東西德國人民雖各自建國,西德人民認同自己的西德國,東德人民卻不認同自已的東德國,最後是東德人民拋棄了自已不認同的國家,投奔西德,從而建立了東西德國人民共同認同的新國家。假如你認為這是特例,不具有代表性。那麼,前蘇聯便是活例,反證了人民不認同蘇聯,從而導政前蘇聯的解體。這便是民族主義的國家認同之意義。
二、各民族間的相互認同,也是不可忽視的力量。東西德統一過程中,民族認同同樣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這個問題上,前蘇聯卻恰恰走向反面,顯示出民族認同的反作用的一面。這一正一反兩個活例,不能說明問題嗎?國父孫中山先生在談到這個問題時,也例舉了一個清朝時期的「哥老會」的例子,用以證實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理念。這個例子,講的是明朝遺族的漢民族反抗統治者女真族的鬥爭。是因女貞族滅了大明朝建立了大清,從而造成了民族矛盾的尖銳對立。其實,大清朝統治下,人民當時的生活水平也並不比明末差,而許多方面較之明末好了很多。但為何「哥老會」還要高舉反清復明的大旗呢?這便是民族矛盾造成的不認同啊!即便是本民族內,有時也會有不認同出現,由於地域政治、宗教、風俗等的割裂,也會造成巨大矛盾,甚至導致戰爭。比如當今的阿拉伯諸國便有此狀態;再比如台灣海峽兩岸。
三、社會制度的認同。在民族矛盾的諸多因素中,社會制度的認同(即國父講到的「政治力」的問題),在多數情況下,是造成民族矛盾或國家動亂的主要動因。這個問題又要分為如下三個方面來談:
1、「政治力」(社會制度)是造成各民族之間矛盾的主要動因之一。這裡我們仍以蒙元為例,更能清楚這個「政治力」對民族主義的影響。我們看到,大元朝的統治下,在全國推行民族等級制度,蒙元為最高等級,佔據統治地位,漢族為最低等級,受壓迫最深。其他民族各為階級。這樣一來大大激化了民族矛盾,到後來地位低下的民族在不堪壓迫之時,奮然揭竿而起,從而推翻了蒙元統治。所以說,「政治力」(社會制度)是造成各民族之間矛盾的主要動因之一。
2、 「政治力」(社會制度)是造成國家動亂的主要動因之一。我們知道,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革命的民族主義運動所要達到的目的,除反抗外來侵略以外,另一個重要的作用,便是要打倒封建專制社會(編按﹕是“君主”專制社會。中國的封建專制社會早就被秦始皇打倒了,被漢武帝消滅了。對此,孫文也在他的三民主義中講得十分透徹),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反抗外族侵略和壓迫於當時是一緊迫任務,而狹隘民族主義者只能一隻眼地看到民族獨立解放的眼前得失,看不見另一種壓迫阻礙社會進步,傷害國計民生,致使國衰民弱,民族矛盾激化,外族乘虛而入,這便是社會制度不公所引發。大清之末,便是如此。究其根本原因,卻恰恰是後者造成。清末雖有光緒帝百日維新之改制,卻沒能根本觸動“君主專制”的基礎,變法的失敗,直接導致了國民革命的發生。這便是政治力(社會制度)對民族主義之滲透。而這時的民族主義所涵蓋的範疇,大大超越了這個民族或那個民族的狹小範圍,而是全民族對國家和社會制度認同的範疇了。雖然在此之前,大清朝為使本民族(女真)溶入到各民族中去,經歷朝歷代的努力,極大地化解了與各民族(特別是漢族)之間的矛盾,但終因專制的社會制度造成的社會不公,致使全民族(包括底層的女貞族人)集體的反抗。這時的民族主義,便是孫中山先生談到的「國族主義」了,是整個中華民族解放自己,拯救自己的救亡主義了,也是推翻舊制、建立共和、發奮圖強之主義了。而國家(即政權)在這場民族主義的運動中,走向了全民族的反面。這個民族主義的直接目的,比起狹隘的民族主義之超越,已是不能望其項背的了。孫中山先生在談到民族興亡的幾大因素時指出:「一種是政治力,一種是經濟力。這兩種力關係於民族興亡,比較天然力還要大」。可見,建立一種各民族人民共同認同的社會制度(即「政治力」),是何等的重要。
四、宗教、文化、習俗認同。這一個問題含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各民族體認和同化於一種宗教、文化和習俗;一是各民族各自保有自己的宗教、文化、和習俗,但互相尊重和地位平等。前一種為比較理想和易於使社會保持穩態,而後一種則需社會公正來使之衡態。那麼,這樣說來,是不是可以為了達到前一種之「穩態」,用政治力(包括戰爭)來消滅後一種的難度極大的「衡態」呢?不可,因為三民主義是反對民族壓迫和一切社會不公的,而當你試圖用政治力去解決這個問題之時,便己經是在破壞其「衡態」的同時,也破壞著自身的「穩態」。薩達姆時期的伊拉克國,便有這樣的宗教危機。而無論從歷史上或當今世界,都可以找出許多實例來證實。自由、平等、公正的社會原則,是解決宗教、文化習俗問題的唯一辦法。而要達到自由、平等、公正的社會原則的建立,還必須有一個良制的社會的建立,道德的建立等。這也是孫中山先生的民族主義中,最為重要的理念和原則立場,是不能把它割裂了去的。
總結:
本文說到這裡,我想,我們關於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的認識,基本可以作如下概述了:孫中山先生的民族主義,是基於民族解放和民族獨立的國族主義;是基於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宗教、文化、道德、風俗認同的國族主義;是基於民族平等、自由、衡態(即和諧)之公民社會之良制的國族主義。這樣一個民族主義,是我中華民族求得獨立、平等、自由、發展和崛起的大國族主義。而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則與之對應地成為三民主義的不可分割的有機體。那些持有「民族主義過時」論者,不是因為還不懂得三民主義的精神實質,便是有意要割裂三民主義理論,以達到最終否定三民主義的目的。而另外有人橫加指責國族主義是「大漢族主義」,我想這種人在國民革命時期便有,而當時這種人是為了維護“君主”專制主義,來與民主的國民革命運動纏鬥的衛道士一類。而今人如是說,卻又是為何?是根本不懂得民族主義理論而人云亦云?那麼尚可原諒。倘若不是,其立場終令人生疑。還有的人更是如此荒唐,把「民主主義」、「民族主義」、「狹隘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國家主義」、「民主道路」等等的概念,一會兒混為一談,一會兒又拆離開來,一會兒雜揉到一起,一會兒又對立起來,越搗越爛,越攪越渾,越炒越糊,到了最後連自己也弄不明白自己在做餅還是在做粥?!而那些顯然包藏禍心的既得利益者,正在製造這樣一種混亂,用以歪曲、拆解、否定和埋沒三民主義的光輝理論,以達到推行他們那種功利主義的、壟斷專制的目的。
三民主義「過時」了嗎?我們的民族獨立實現以後,我們的「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宗教、文化、道德、風俗認同」達到了嗎?我們建成了「民族平等、自由、衡態(即和諧)之公民社會之良制」了嗎?我們的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民主共和完成了嗎?當我們面對台海問題束手無策之時,當西藏高原響起令人驚悚的槍聲之時,當西北疆東突份子的魅影隱隱浮動之時,當大中華民族百廢待興、在世界進步大潮的巨大衝擊下還在踟躇徘徊、面臨抉擇之時,難道我們還要在摸索中去探知黑夜還有多長?還不摯起我們手邊的這盞明燈,把我們的民族引向光明?!而這盞不滅的明燈,正是我們丟失了多年的三民主義、五權憲政啊!是我們的國父孫中山先生耗其畢生精力,為我們中華兒女存留下來的一件寶貴的民族瑰寶啊!在此國父誕辰一百四十週年之際,我謹以此文,表達我之崇敬和忠信之心――獻於國父孫中山先生曾經為之嘔肝瀝膽、鞠躬盡瘁之地――中國!以示對國父之效法,對祖國之熱愛,對人民之赤誠!雖然我之拙陋和微薄,卻常使我羞愧不已…… 。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原载《黄花岗杂志》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