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奎德:近代宪政的演化(33)中国的保路运动与武昌起义

 

文/陈奎德

 

杀害了戊戌变法人士的慈禧太后,虽然在最后几年为挽救政权也被迫施行与戊戌维新相似的立宪措施,但是由于她过去的血腥手腕、她后来的拖延保守,已经不能满足中国人日益高涨的政治要求了。维新派与守旧派、汉族与满族之间的仇恨已经太深,特别是清政府在她死后又把「维护王朝、维持稳定」看做「压倒一切的大事」,终于,一场革命不可避免地爆发了。这就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

开初,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在中国的进步人士中,分成了两大派,一派是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派,另一派是康有为与梁启超的立宪派,他们之间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上存在着激烈的论战,革命派主张共和制,立宪派主张君主立宪制。但是,实际上他们要达成的基本社会体制仍是差不多的,即宪政民主体制。只是革命派的方法更激烈而已。事实上,当时中国的地方精英很多是既对革命派提供经费,又积极参与立宪运动的。

辛亥革命的前奏曲是1911年春夏之交的四川保路运动。公元1911年5月,清廷在邮传部大臣盛宣怀的策划下,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和川汉铁路。此措施引致川、粤、鄂、湘四省的地方精英群起反对,商股补偿问题又未得到解决,四川绅商乃成立了保路同志会,誓死力争。这股保路风潮迅速发展为四川全省性的骚动,清廷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鉴于湖北防务空虚,于是,革命党人趁机起义。
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新军的工程营首先发难起义,在全国支持保路的风潮中,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反满口号为旗帜,进攻总督衙门,湖广总督瑞澄闻风逃遁,革命党人随即在湖北成立军政府。不久,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许多省份也宣布脱离清廷而独立。因这次革命爆发于农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不久,孙中山由美国归国,他领导的同盟会于1912年元旦在南京建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当时,清朝已日暮西山,隆裕太后企图起用袁世凯以挽颓势,但袁本人有当皇帝的野心,他当时的位置正是左右逢源, 一方面凭借军力优势胁逼孙中山让位,威胁要解散国会巩固自己的超级地位;另一方面,借用南方民军的压力胁逼宣统皇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被逼在获得清室优待条件下于养心殿签发清帝退位诏书,满清王朝宣告灭亡,中国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也宣告结束。

中国,成了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国。

 

原载 自由亚洲电台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