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奎德:近代宪政的演化(36)民初中国社会发展

 

文/陈奎德

 

袁世凯死后,中国仍处于北洋军阀统治之下,但其内部却迅速分崩离析。早在袁世凯在世时,北洋军阀就存在着以段棋瑞为首的皖系和冯国璋为首的直系。袁死后,又分裂出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以阎锡山为首的晋系、以唐继尧为首的滇系、以陆荣廷为首的桂系。各派军阀分别与不同的列强国有着不一样的亲疏关系。为扩充势力范围、争夺权力不断混战,从而造成了某种程度的社会动荡。但同时也削弱了中央政府对社会的控制。

民国成立后直到1927年国民党掌握政权之前,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动的状态中。这里有两条主线在发展:一条是中央政府的权威日益低落,由于各地军阀的连年征战,中央政府对全国已经失去了全面控制,而地方军阀的力量却逐渐成形。特别是在袁世凯死后,形成了某种割据的局面。另一条则是外国的影响空前发展,外来商品、外来思想、外来行事方式不断流入,特别是沿海以及各通商口岸更是如此。

对于第一方面的发展,军阀盘踞一方当然扰乱了一般老百姓的生活秩序,特别是军阀之间的混战更是带来了动乱,这是其糟糕的方面。但另外,由于中央控制的减弱,地方主义的兴起,使当时「联省自治」、「区域自治」、「地区独立」等诉求与实践都日益高涨,当年毛泽东也曾鼓吹「湖南独立」。这一倾向,削弱了原本中国大一统的中央皇权统治的传统,使地方的权利有了明显的增长。

对于第二方面的发展,可以看到,那一段时期,由于外来新事物的大量涌入,特别是由于中央权威与控制力的减弱,该时期在文化、社会、经济等各方面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发展,相对于1927年之后特别是相对于1949年之后,那时是中国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的新闻界最为自由的时期。例如,那一时期,中国的报纸开始蓬勃发展,在二十年中间增加了好几倍。特别有名的如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上海《申报》、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的《商务印书馆》等,一时间蔚为风潮。在教育方面,有戊戌变法遗产的北京大学,也有众多由外国人办的教会学校,如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北京的燕京大学等。这是中国现代教育起步的时期,同时也是教育界最为宽松,最不受政府干预和意识形态钳制的时期,后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在这种气氛中培育生长出来的。

上面这些发展,是未受或少受到传统官僚体系控制的独立自主的发展,它有助于中国进入现代世界,但却不一定利于促进政权的统一。而政治统一的诉求,在中国传统中是很强大的。我们将看到,这种传统的大一统力量,不久之后就又会发挥它的主宰作用了。

 

原载 自由亚洲电台

Leave a Comment